之所以想写这篇文章,是因为最近遇到了一些事情。 从我最初被确诊为抑郁症、双相情感障碍,到几年间的治疗中,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与事情。然而,其中不乏一些对抑郁症缺乏正确认识的人,他们的所谓“好心”和“不理解”却成为了我治疗过程中病情进一步恶化的推手。 在这段时间的邮件沟通中,有一位「朋友A」主观的认为我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抑郁体验是一种“抱怨”,并一直在强调“抱怨”不会解决任何问题,对病情毫无帮助,只会让自不断的陷入困境。于我而言,如果对方将我的主动诉说认为是一种“抱怨”,我认为对方只是想表达一种“不愿意听我废话”的态度。 当我试图想要向其科普抑郁症后,对方依然将我的科普看作是一种抱怨,并认为我把抑郁症看的太重,怨气太重。认为抑郁症并非是多么严重的心理疾病,比我惨的人多了去了,不应该对这个病有过多关注。还主观认定我的“家庭条件”似乎很不错,很多“底层人民”连生活都没有保障,更谈不上我的这种心理问题(听起来似乎在说我无病呻吟、富贵病、矫情)。 在此基础上,「朋友A」即使知道我有严重的“动力丧失”,依旧认为我不应该继续“抱怨”,而是应该出去参加文体活动,来化解抑郁情绪。如骑自行车、学乐器等。同时还在邮件中表达,在他看来这些「活动」算不上体育运动,抑郁症患者为什么做不到?大概意思是说不是做不到,只是不想做或者不去选择做。 经过一段时间沟通后,我发现对于这种充满「爹味」的朋友,我几乎无法有效交流。无论你如何去解释,在对方的眼中都会被曲解为另一种意思。这类人群通常伴随有极强的自我为中心,无法设身处地的理解他人。他们会下意识总觉得自己是对的,别人都是无比的「白痴」,在言语中透露着极强的「说教」与「众人皆醉我独醒」的气息。 即使我再三强调,希望对方不要用居高临下的口吻与我交流,因为我们之间应是平等的,但这似乎并没有任何用处。对方仍旧以“我这是为了你好”、“我本无义务帮你”等主观言论来回应,明显...